為在交叉融合中提升思政課質量,進一步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本學期研究生思政課《自然辯證法概論》邀請多位理、工、文、管、醫領域專家走進課堂,為多個班級的理工科碩士生講述科學方法、科技倫理與治理。
3月25日下午,教育部“高校科技倫理教育專項工作”秘書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李正風教授為師生作了《“科技時代”的科技倫理及其治理》的主題報告,深入剖析了科技倫理面臨的挑戰及其治理路徑。李正風教授分析了科技迅猛發展對社會的深遠影響,指出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技術正重塑人類社會與個體認知,帶來倫理治理新課題。結合基因編輯嬰兒事件、人工智能倫理争議等案例,深入探讨了科技倫理問題的複雜性,并指出科技倫理治理需強調“治理體系、他律、自律”三者并行,推動從“結果治理”向“敏捷治理”轉變。他在報告的最後提出,要加強科技倫理教育,提升科研人員的倫理意識與社會責任,推動科技與倫理規範協同發展。

李正風:“科技時代”的科技倫理及其治理
在方法論專題中,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孫聯文教授、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屈玉福教授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章琰副教授分别做了題為“醫學科研方法與方法論”“顯微鏡的成像技術”和“技術創新與戰略”的專題報告。孫老師從醫學科學研究的方法學、醫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及醫學科學研究方法論出發,系統介紹了醫學科研方法,并結合臨床案例講解了醫學方法中蘊含的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方法論。屈老師從刻在阿貝墓碑上定義了光學顯微鏡分辨率極限的公式談起,講述了三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如何思考、突破原有限制,在超高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過程,激勵同學們要在充分學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敢于直面科學實踐中的疑點、難點,并持之以恒進行鑽研。章老師詳細闡述了技術創新的一般規律及其運作機制,對企業如何通過技術創新獲得市場收益進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技術與市場關系中的三個基本模塊:獨占性、主導設計範式和互補資産。

孫聯文:醫學科研方法與方法論 / 屈玉福:顯微鏡的成像技術 / 章琰:技術創新與戰略
針對科研方法和實驗操作,經管學院陳喆、飛行學院謝正洋兩位老師分别做了題為“實驗設計基礎”“淺談科學研究及方法”的專題授課。陳老師立足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方法論,從實驗設計基礎概念、實驗設計數理基礎、實驗研究基本流程三個方面,向同學們介紹了從選題到數據處理各個層面的設計原則與操作方法。謝老師從科學的曆史溯源切入,結合東西方文明成果,系統講述了科學的定義以及科學研究的發展曆程。從認識論、方法論與實踐論三個維度講授了協同驅動科研創新的方式與策略。

陳喆:實驗設計基礎 謝正洋:淺談科學研究及方法
在科技與社會專題中,來自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的徐治立教授和蘇東林院士團隊成員、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王紫陽副研究員分别做了題為“兩種文化交融及其建設性後現代主義實踐的反思”和“無處不在的電磁幹擾”的專題授課。徐老師圍繞兩種文化論的提出與論戰、兩種文化問題的升級論争,以及兩種文化融合帶來的理論思考三大方面進行剖析和反思。王老師由“西安1374架無人機表演失敗”“‘7.23’甬溫線特别重大事故”兩個事件切入,解析了電磁兼容技術的前沿發展與核心挑戰,并結合其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實際應用,演示了相關創新方案,強調集中優勢力量攻關的重要性。

徐治立:兩種文化交融及其建設性後現代主義 / 王紫陽:無處不在的電磁幹擾
此次《自然辯證法概論》課程邀請多學科教師參與授課,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一次重要嘗試,旨在采用跨院系合作、專題式授課的形式,深化我校理工科研究生對科學技術方法、科學方法論的認知和掌握程度,幫助學生建立跨學科思維範式,為培養兼有政治素質、哲學素養與創新思維的複合型人才提供助力。本次專題式授課反響熱烈,交叉融合的教學内容也得到學生普遍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