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人民日報》: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教授高甯——“不讀上千本書,教不好思政課”

[發表時間]:2024-04-03

《人民日報》2024年3月26日“解碼·思政課怎麼上”欄目(記者 吳 月)報道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教授高甯:

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教授高甯——

“不讀上千本書,教不好思政課”

本報記者 吳 月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學校要立德樹人,教師要當好大先生,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知識文化素養,更要上好思政課”。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有這樣一位老師:他的辦公室不大,連地上也堆着書;在他的課堂,有逐字逐句通讀原著,有發散思維旁征博引,更有在實踐中讀“無字之書”。讀書,既是一名思政課老師的生活方式,也成為他走進學生内心的橋梁。

“大學四年,一定要聽一次高甯老師的思政課。”在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學生間流傳着一句話。

這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走進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教授高甯的辦公室,不由得屏息凝神——書桌上的書摞得高高的,連地上也堆着書;書架壓彎變形,得用細鐵絲纏繞加固。

高甯在辦公室讀書。本報記者 伊霄攝

“不讀上千本書,教不好思政課。讀書,應該是思政課教師的生活方式。”高甯說。作為一名80後教師,高甯讀書立學,持續探索,讓思政教育從一方書齋走向廣闊天地,走進學生内心深處。

“帶着學生通過教材的‘地圖’,尋找知識的‘景點’”

【鏡頭】找到高甯上課的教室并不難。3月21日,記者在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沙河校區問路,恰巧遇到因課程太“火”沒選上課卻依然趕來旁聽的學生。

“怎樣理解哲學?打開教材第二十六頁……”當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高甯講授的是哲學作為世界觀的特點。分析完教材上的定義後,高甯話鋒一轉,抛出問題:“那麼,哲學與科學、宗教有什麼區别?”

學生陷入思考,屏幕上出現《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等經典著作中的論述,“産生疑問的時候,我們要讀原著。”高甯開始逐字逐句解讀。接下來,蘇州拙政園、油畫、動畫電影等一一“走”進課件,成為教學素材。兩個多小時内,沒有小組展示、課件也不花哨,學生擡頭率卻很高。

書架上有答案。

來到高甯的辦公室,書架上不僅有不同版本的思政課教材、《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等經典著作,還有記述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設計制造輕型旅客機曆程的《“北京一号”上天記》等書籍,更有一些特殊的“物件”——不同曆史時期的郵票、紀念鈔等,這些都是高甯從各處“淘”來的“教具”。課上傳閱時,學生們總是睜大眼睛,充滿好奇。

“上思政課不能隻念教材。教材就像一張地圖,我希望帶着學生通過教材的‘地圖’,尋找知識的‘景點’,引導學生讀原著。”高甯說。

讀原著,對學生意味着什麼?高甯注意到,一些學生從網絡中接觸大量信息,但信息分辨能力、思維判斷能力相對較弱,對一些基本理論“熟知”,但非“真知”。

“思政課貴在‘思’。讀原著能使學生了解經典思想,感受論證的邏輯、語言的魅力。”高甯說,思政教育要用思想激發學生思考。

“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高甯說,“一是吃透所教的課程,但不能局限于一門課,要把視野放到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當中。二是要拓展到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知識領域,有曆史視野和國際視野。”

“高老師的課旁征博引,許多案例讓人耳目一新。比如講授曆史發展進程時,引用了氣象學家竺可桢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大二時上過課的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楊旭,讀研時又來“二刷”。

在北京師範大學就讀期間,高甯就愛讀書、愛聽講座。每到周末,他都會選一本厚薄适宜的書,一口氣讀完。從教育學學士到哲學博士,大學求學期間,高甯經曆過知識的“跨界”,也感受到不同學科的魅力。

“知識儲備不足、視野不夠,教學中必然捉襟見肘,更談不上遊刃有餘。”在高甯看來,“站在學生面前的,應當是一個有知識修養的老師。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夠學習知識,還能夠感受到知識如何塑造了這個人。”

“老師要與學生溝通心靈、啟智潤心”

【鏡頭】“滿眼都是書。”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大四學生譚子骁,還記得走進高老師辦公室的情景,“當時,我想找老師借一本雜志,老師從厚厚的一摞書裡找了出來,帶着我翻看,非常親切、和藹。”

課後交流,往往因書而起。“知道我是文科生,想提高理科方面的素養,高老師就把《哥德巴赫猜想》借給了我;聽說我想了解長江經濟帶,高老師專門整理了厚厚的一摞調研報告;我面臨專業方向選擇時,高老師給出建議、推薦閱讀相關學科老師的書。”譚子骁說。

“走下講台做教師,走出教室講思政”,是高甯常說的一句話。課堂上,他少有停留在講台上的時候,而是走到學生身邊,講解、提問、觀察。他說,“我想看學生對教學内容的反應。”

高甯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朱權攝


課堂外,高甯更是走到學生中間、注重與學生交流:“走下講台,才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我想,老師在學生心中不應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形象。老師要與學生溝通心靈、啟智潤心。”

許多細節可見一斑——

晚上7點的課,高甯提前半小時到教室,迎接每名同學,因為“學生會感覺到你對課程的尊重”;

在課件的第一頁,高甯寫下自己的手機号、微信号、電子郵箱,因為“想把便捷的聯系方式留給學生”;

下課時,高甯常常最後一個離開教室,因為“學生可能想避開其他人,和你聊聊心裡話”。

不少學生說起更多高甯不曾談起的細節:

上過高甯網課的學生記得,老師給每名選課學生逐一打了電話,交流心得;

實踐支隊的學生記得,聽說學生要去支教,高甯自掏腰包,為支教所在地的孩子們購買學習用品;

還有學生發現與老師的“書緣”——在圖書館看到一本人物傳記,發現扉頁寫着“高甯贈閱”,這是他向圖書館捐贈的書……

2009年至今,高甯已經教了15年思政課。他仍有“戰戰兢兢”之感,不敢有絲毫松懈。背後,是對思政課教師使命的珍視。

“一門課從什麼時候開始?”高甯說,“當老師的名字出現在學生課表的那一刻,這門課就已經開始了。”自此,學生會關注老師的為人處世,師生之間從此相互關聯。

這門課什麼時候結束?“教師二字,責任重大。思政教育的影響,或許能持續一生。”高甯說。

“不僅要讀一本本著作,還要讀‘無字的書’”

【鏡頭】陝西延川縣梁家河村,十幾名學生圍坐在窯洞裡,熱烈探讨青年的責任與擔當。這是高甯帶領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時的場景。

白天,與學生一起在田間地頭幹農活;夜晚,指導學生讨論、撰寫實踐報告。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的經曆,讓高甯印象深刻。後來,高甯在講授思政課時,把在梁家河實踐時的見聞當作教學素材。

“讀書,不僅要讀一本本著作,還要讀‘無字的書’。老師要走出書齋,帶領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高甯說。作為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黨委書記,雖然工作繁忙,但他每年都會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

“聽說我們要到浙江實踐,高老師指導我們可以聚焦‘共同富裕’主題。”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王廣琛,從大二起在高甯指導下參加社會實踐,至今還保留着老師發來的學習資料:幾十個文檔按時間排列,有政策文件、新聞報道,老師還細心地标注了推薦重點閱讀的篇目。

在南浔實踐前,高甯特地找來當地的地方志,指導學生确定調研地點和内容;在義烏實踐時,高甯與同學們一同走訪、調研。王廣琛回憶,“在陳望道故居,高老師為我們講述‘真理的味道’的故事;在鄉村、社區,高老師與我們一同走進老鄉家中,問得比我們更細。”他說,在老師身上學到了社會實踐的方法。

一同參加實踐的學生們,對高老師的悉心指導印象深刻。

“鶴軒,今天的報紙上有關于新質生産力的文章,可以關注一下”“抽空讀一下這篇關于沈陽高新區的報道”……今年寒假,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大二學生孟鶴軒在高甯指導下到遼甯開展社會實踐,時常收到老師轉來的文章。“每當我們缺乏思路的時候,隻要跟高老師進行交流,我們總會找到調查方向,信心滿滿。”孟鶴軒說。

而在高甯看來,指導實踐、參與實踐的過程,也是與學生共讀社會這本“無字之書”的過程。

“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我覺得我自己不隻是老師,還是和他們一起去學習探索世界的朋友。”高甯說。



媒體鍊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03/26/nw.D110000renmrb_20240326_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