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動态 >> 正文

韓立新教授受邀做“人的二元論”及其消解——從費爾巴哈、施蒂納到馬克思”主題講座——“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系列講座”第4講

[發表時間]:2023-05-12

2023年5月11日,“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系列講座”第4講在新主樓B121舉辦。本次講座邀請清華大學哲學系韓立新教授主講,主題為“人的二元論”及其消解——從費爾巴哈、施蒂納到馬克思”。講座由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田英老師主持。

韓老師首先指出,青年黑格爾派曾在1842-1845年期間掀起過一場反抗黑格爾的“思想的統治”的運動,這場運動不僅導緻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瓦解”,而且還導緻青年黑格爾派本身的瓦解。這一思想運動的最終結果是由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唯物史觀的誕生。因此,這“是一個有意義的事件”(《德意志意識形态》是對這一過程的記述)。本次講座以《德意志意識形态》《基督教的本質》《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為基礎文本,分析青年黑格爾派以“觀念的異化”邏輯反抗“思想的統治”,以及由此産生的“人的二元論” 和在對其解決上的失敗過程,來闡明馬克思從“現實的個人”出發來創立唯物史觀的必然性。

接下來,韓老師從“思想的統治”和“觀念的異化”入手展開分析。觀念論傳統認為思想占統治地位,實際上“思想的統治”是客觀化了的思想對現實世界的統治。黑格爾去世以後,這種“思想的統治”在德國達到了頂峰,既會使唯心主義占統治地位,又會形成對個人自由的壓制。青年黑格爾派從唯物主義和自由主義兩個角度對“思想的統治”進行反抗,用“自我意識”“自我”“類”“人”“唯一者”“我”“個人”等人的觀念來對抗神和絕對精神。其中,費爾巴哈提出“觀念的異化”理論,把形而上學的絕對精神歸結為以自然為基礎的現實的人,從而完成了對宗教的批判。

不過,費爾巴哈的理論存在局限,導緻其受到的評價急轉直下。例如施蒂納1844年發表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指出費爾巴哈在人的規定上存在分裂。費爾巴哈一方面認為“人就是人的上帝”,另一方面高喊“人是人的最高本質(das höchste Wesen)”。可是,前一個人實際上是打着引号的“人(Mensch)”,即作為人類本質的“類”,後一個人則是現實世界中的個人。對此,施蒂納提出質疑:“人”與個人是一種什麼關系?它與宗教中的神與人是什麼關系?在施蒂納看來,費爾巴哈那裡實際上存在着“人的二元論”,因此沒能真正完成宗教批判的任務。

施蒂納固然正确指出費爾巴哈的局限,但其解決措施又陷入虛無主義。馬克思則從“現實的個人”出發,指出個人除了有血肉之軀之外,還必須具有活動的自我生成性,同時強調個人是處在社會關系中的存在,因此馬克思的個人雖然也必須是類和個體的統一,但這種統一包含了一個“個人→類”的結構。費爾巴哈、施蒂納的相關嘗試均告失敗,隻有馬克思的“現實的個人”才能真正完成“類與個體”合二為一的任務,并完成了一個哲學觀上的轉變,從唯心史觀轉向唯物史觀。

講座結束後,韓老師就同學們提出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關系、“人的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關系、“人類解放”和西方所說的普世價值的關系等問題進行解答。同學們表示講座内容和答疑環節都給自己帶來很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