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系列講座”第3講舉辦。本次講座邀請複旦大學哲學學院吳猛教授主講,主題為“《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與德國觀念論”,講座通過騰訊會議線上進行。講座由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副院長王娜老師主持。

吳猛老師首先點明本次講座的時代價值,闡明今天重新探讨馬克思與德國觀念論的關系的必要性。吳猛老師指出,重新理解馬克思與德國觀念論的關系是恰當理解馬克思哲學的獨特性的前提,是重新理解馬克思思想的當代意義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為當代理論創制提供了重要理論參照系。因此,進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進行相關研究是很有意義的。
接下來,吳猛老師介紹了德國觀念論的基本特征。德國觀念論以觀念(或觀念之物)作為出發點,認為觀念具有某種本質(本質性内容或本質性結構),觀念将這種本質投射在對象上并将之視為對象的本質本身,同時觀念可以将這種本質收回,作為對于對象的認識。費爾巴哈雖然被認為一個與唯心主義相對立的唯物主義者,但他隻是自以為擺脫了黑格爾,實際上仍然是一個觀念論者。

德國觀念論的這種思維方式對馬克思産生了很大影響。馬克思從大學時期到《德法年鑒》時期之間。馬克思在系統性地開展政治經濟學閱讀之後,對斯密、李嘉圖、薩伊、馬爾薩斯等政治經濟學家的理論加以研究,撰寫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指出政治經濟學家的許多理論實際上帶有觀念論式的思維方式,是觀念論的經濟學表達,因此存在内在矛盾。例如,政治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論中對“勞動”的理解其實是觀念論式的起點,這種觀點并不符合現實,真正重要的是對勞動進行具體分析。但是,馬克思此時雖然将“勞動”具體地理解為“異化勞動”,将“财産”具體地理解為“私有财産”,但是仍然保留了“人的本質”、“财産的本質”等觀念論式的觀念,因此他對政治經濟學所作的批判仍不徹底。
講座結束後,參會的師生針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馬克思是否是一個觀念論者”等問題與吳猛展開交流,同學們紛紛表示講座内容對今後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