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青年馬克思主義研修班——北航研究生黨校
“求理”分部第四期培訓舉行首場理論報告
3月20日晚,我校研究生青年馬克思主義研修班——北航研究生黨校“求理”分部第四期培訓在人文講堂正式開班。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長聘教授夏瑩老師以《青年馬克思“養成記”》為題,為學員們生動展示了一代偉人馬克思的青年成長曆程。

夏瑩教授首先從馬克思的出生地和思想啟蒙地談起,繼而讨論了青年馬克思的多重身份在其哲學生涯中的不同體現。馬克思的家鄉是一個有着浪漫古典氣息的小城——特裡爾,這使得其在早期思想中充滿着對自由的向往。青年馬克思曾就讀于法律系,但又熱衷于哲學。這使得他既有對形而上學的訴求,又關注具體的社會現實,同時也具有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他的詩人和小說家氣質,令其擁有平衡理性與感性的能力,而他的哲學氣質,則源于對生活本身的專注。
其後,夏瑩教授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鸠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别》為文本基礎為大家揭示了唯物主義的基本規律。她指出,唯心主義是用概念界定世界,而唯物主義則關注不能被概念把握的客觀物質世界及其規律,強調人本身的能力而不依賴于神。馬克思正是将德谟克利特與伊壁鸠魯的原子論相對比,指出伊壁鸠魯的原子偏斜論打破了宿命論,創造性地發現了伊壁鸠魯的重要性,也強調唯物主義者承認事物的偶然性。
最後,夏瑩教授基于馬克思的《<科隆日報>第179号社論》為大家解讀何為哲學。她認為,最初的德國主義哲學關注理念世界,較為晦澀難懂。而逐漸走向成熟的馬克思置身于現實生活、關注人本身并從中不斷得到啟發。馬克思基于時代精神逐步深入,從現實生活中發現了資本的邏輯,至今仍有啟示意義。

報告結束後,夏瑩教授就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哲學與人工智能等現實問題與在座同學們進行了精彩的互動,不少同學表示聽完本次演講使自己在保持對馬克思的敬畏之情的同時,又增添了幾分對馬克思的喜愛,以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濃厚興趣。

研究生青年馬克思主義研修班由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主辦,beat365英国官网网站全程承辦,本期學員八十餘名,均為各學院經過選拔推薦的研究生黨支部支部委員及骨幹分子。研修班每期培訓均會組織3場高水平的精彩理論報告,1次交流讨論,并組織學員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實踐。